您现在的位置:广西质量协会>>新闻>>正文
中国制造如何通向2025
2015-08-04来源:爱波瑞精益管理咨询
中国制造,已经进入深水区,前途虽然坎坷,但目标明确。
《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 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这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 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十年这一剑如何磨?
中国制造2025 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反响强烈,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不但企业界,社会各界也是高度聚焦。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未来10 年,制造业将因此出现哪些改变?与另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的“工业4.0”相比,有哪些异同?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介绍说,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批重大技术、重大装备亟待突破,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苗圩说,我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希望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中国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通常认为,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认为,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此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既是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需要,又是应对国际制造业激烈竞争的需要。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生产方式上,制造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等特征;分工方式上,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专业化、产品链一体化、产业链分工细分化等特征;产业组织方式上,将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特点;商业模式上,将从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体验和个性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王忠宏说。他认为,适应这种新态势,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此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有利于指导中国制造业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不只是中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也纷纷作出制造业发展战略部署,例如同是制造业大国的德国提出了工业4.0 计划。各国都希望借助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有何差别?
苗圩介绍说,“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从时间段上看,德国实现工业4.0大体需要8—10 年,和“中国制造2025”基本在一个时期。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 和中国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德国总体处在从3.0 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 到3.0 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 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2025 的五大核心
“中国制造2025”什么样?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
--创新驱动。眼下,我国制
造业要素低成本的传统优势已难持续,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创新驱动,就是要加强研发、专利、商标、设计、复杂劳动力、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同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王忠宏表示。
--质量为先。质量和效率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问题。我国在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专家指出,眼前的生产方式变革是个契机,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机器替代人,发展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绿色发展。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趋尖锐,必须实现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
--结构优化。“这是多方面的。”王忠宏认为,优化结构包括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大小企业互利共生,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健康地竞争合作;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制造业全球布局能力等。
--人才为本。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跨越,说到底要靠人。“大的方向是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王忠宏说,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同时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使工业基础更为扎实。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2025:智能扮演什么角色
在“ 中国制造2025” 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也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
“推动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苗圩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
什么是智能制造?通常认为,智能制造就是生产全周期从自动化升级成智能化,即扩展到“工厂+信息系统”替代人的控制、“生产线+ 传感器”替代人的监督、“精密加工装备+ 算法”替代人的技艺等,进而出现“智能工厂”、“无人工厂”。
“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跟工业的融合非常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说,“两化融合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家具等;还有制造业服务化,比如一些工程机械企业售出的设备当中有通讯模块,可以远程实时监控机器的运行情况,提供远程维护;还有流程虚拟化,在制造之前通过虚拟制造让制造更加高效、精准,提高产品质量。国内的很多企业已经在实践这些。”
“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苗圩说,过去使用的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设定的程序作业,并没有人工智能。所以出现过有人在修理机器人的时候,忘记关闭电源,机器人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致死的情况。我们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统、数字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
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计划从今年开始花大约3 年时间,选择部分区域、行业进行试点和示范,并在这些示范区域中选择六大领域进行智能制造的探索,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新模式。
改变的仅仅是制造吗?
舆论普遍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发展和升级制造业表示强烈支持,期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质创新”。全国人大代表、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制造不必妄自菲薄,但还要“苦练内功”。网民“高路”说,虽然年年政府报告说创新说转型,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多人的共鸣,因为中国制造确实到了必须向中高端转型的关键时刻。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撰文称,“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是中国制造的三大痛点。微信公号“侠客岛”文章称,获得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整个过程需要技术转化和转移的畅通机制、成熟的人才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交易体系等,而这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专栏作者蔡成平则认为,提升中国制造关键是改善制度环境。制造业的提升不仅仅是涉及“国计”意义的航天等领域,更应包括“民生”范畴的各行各业,让国人不必漂洋过海就能买到优质放心、性价比高的日用产品。
中国制造如何“从山寨走向创新”,“从简单粗暴走向精细精致”,“从制造走向创造”,不但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个自上而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
不管怎样,中国制造2025 已经正式拉开了中国工业转型的大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