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广西质量协会>>质量新闻>>正文
《中国制造2025》把“质量为先”作为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2015-05-22 17:32:57 深圳市质量协会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3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这份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付诸火热实践。那么,我国为何在此时制定发布《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这份纲领性文件又是如何诞生并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呢?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参与《中国制造2025》编制工作的几位负责人,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中国制造2025》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故事。
迈向中高端制造的时间表
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未来10年是关键时期。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介绍说,当前,中国制造业既面临着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金融危机后,西方工业大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期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促进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引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加速更迭。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应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产品质量不高,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牌附加值低,质量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低,部分企业质量责任意识淡薄等,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制造强国是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西方强国再工业化的战略举措。
《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时间表,提出到2025年,缩小差距,重点突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二阵营;到2035年,巩固地位,提升层次,站在世界制造强国第二阵营前列;到2045年及建国100周年时,创新引领,实现跨越,成为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
在设定时间表的同时,《中国制造2025》还包括发展形势、总体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等内容。
“编制《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陈钢说,“它吹响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号角,勾画了建设制造强国的蓝图,肩负着建设强大优质制造业、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
这份寄托着制造业梦想的行动纲领由工信部会同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编制工作,积极配合工信部起草制定《中国制造2025》,从质量、标准、品牌、信用以及质量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方针、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等政策措施。
充分体现质量元素的路线图
国务院参事张纲说,《中国制造2025》设计了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路线图,质量元素在实现路径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在实施制造强国的指导方针上,《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以人为本”的方针,无论是摆位,还是在表述内容上,“质量为先”都具有相当的份量,质量元素得到了凸显。何谓质量为先?《中国制造2025》指出,就是坚持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再比如,在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中加入了“质量效益”指标,“质量效益”与“创新能力”、“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并列为制造业四大主要指标。在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中,一级指标“质量效益”中列入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出2015年、2020年、2025年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目标值分别为83.5、84.5、85.5。
还比如,在战略任务和重点中,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作为九大任务之一,大篇幅独立完整提出,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推动制造业品牌建设”5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重点工作。同时,在第一项重点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中,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提出,并列出5个方面15项工作要点。在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对策中,八项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中三项含有质量元素,诸多重要使命赋予质量元素。
《中国制造2025》还全面体现了质检要素。在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项战略支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提出“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内容。在第二项战略支撑“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中,提出“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中国制造信用数据库”、“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等内容。在第七项战略支撑“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中,提出“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和预警机制”等。在第八项重点任务“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中,提出“建设一批研发设计、物流、市场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于平台”等。这些内容都与质检工作密切有关。
可以说,质量元素这个核心在《中国制造2025》中得到充分体现。
源自强国战略研究的方法论
作为制造业升级的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路线图,有它的时间表,那么,它是怎么样出炉的呢?目标是否科学,路径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黄国梁说:“这要从一个科研项目说起。”
他说,众说周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差距在于创新和质量。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国家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由于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制造业质量水平不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发展的国家,提升质量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项目组专门设立“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钟群鹏院士、张纲参事、林钟钦院士担任负责人。质检总局高度重视,局长支树平亲自部署、密切跟踪,时任国家标准委主任陈钢、时任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担任课题组顾问,6位院士、50多位专家参与了历时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负责课题的全面组织、综合协调和成果应用工作。
课题既需要理论、指标、案例支撑,又要做到科学、严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课题组认真负责、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在研究内容上,加强顶层设计;在研究方法上,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进度安排上,拿出硬措施,打出组合拳,与时间赛跑;在组织管理上,加强协调,严格责任,定期通报进度成果。两年多来,调研10余次,走访6个省(市)30多家企业,形成近百万字的报告。
课题成果丰硕,系统论述了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现状,总结了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经验并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到2025年建设制造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和战略建议,突出了质量的地位。
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比如,提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质上是“数量-质量发展模式转换陷阱”;提出质量提升是产业结构构化的重要途径,应用了质量敏感性产业的概念;提出了我国制造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制造质量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由质量安全、质量发展、质量基础3个维度、共计12项指标构成;提出了我国制造质量升级的6项战略对策,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制造业的深刻影响。
2013年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向党中央、国务院书面报告了项目研究的总体情况及建议。2014年1月7日,马凯副总理在中国工程院召开专题会议,在听取项目组及指标、创新、质量3个综合课题组研究情况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决定起草“中国制造2025”中长期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文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出席会议。
2015年2月,《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最终报告的建议中:一是组织制定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二是建议国务院制定颁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升级的实施意见》,其中,第一条建议直接催生了《中国制造2025》的诞生。第二条建议,目前正在进行中。记者获悉,在深化《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质检总局会同工信部等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加快制造业质量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提出我国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征求了各省区市及有关部门和行业的意见,形成了报审稿。下一步将报国务院审批,以支撑制造强国建设、促进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实现整体经济质量和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双满意”。